曾母陈氏节孝祠坊(俗称“曾厝祠”)位于榕城中山路南段西侧,建于清乾隆二年(1737),两进夹一庭格局,坐西北朝东南,占地面积约260平方米,是一座形制独特的私立节孝祠(坊)。
祠堂前厅门与旌建节孝坊第一层合为一体。清版《揭阳县志。坊表》(卷二)载:“节孝坊在攀龙坊,为监生曾孔温妻陈氏立。”节孝坊为四柱三门三层庑殿式(四柱同高3.7米,明间为大门,左右次间由石刻封砌),通高约6米。祠堂正门即为节孝坊的第一层,大门高2.01米,宽1.44米。门梁至屋脊之间立两额枋,下额枋正面横刻篆书祠匾 “曾母陈氏节孝祠坊”,上额枋为青石板,宽1.16米,高0.43米,左右立短柱夹抱,前后阴刻同一内容的楷书“旌记”:“时乾隆二年菊月吉日,奉旨旌表,节孝乃姻母陈氏也,蓝都东里处士陈升闻女、五经国学曾宗柱媳、曾孔温妻、曾学思母。年十七咏桃夭之子,逮二十歌别鹄所天,破镜一朝,心同金石,鞠雏十月,操比松筠,奉亲无违,全夫职,教子有方,秉师权。居孀五九载,历齿八八年,洵堪树范闺闱,无愧邀荣,纶蜁振也,覩斯高风,特为微阐幽芳。刘起振赠”( “桃夭之子”,典出《诗经。周南。桃夭》,这里喻代婚嫁。“别鹄所天”,“别鹄”即《别鹤操》,“所天”指丈夫,此句婉称丈夫去世。刘起振乃海阳人,清乾隆元年进士、翰林检讨)。夹柱正面阴刻对联:“坊卓尧恩重,祠成坤德享。”屋脊上为坊亭的第二、三层,第二层额枋正面阳刻行书坊匾“节孝垂芳”,背面阳刻行书“贞顺扬休”。第三层为坊表顶层,正中原立通例“圣旨”(正面)和“恩荣”(背面)石匾,惜乎“抗战”时祠堂附近遭敌机轰炸而致石匾倒塌。石刻现为该祠堂族人所收藏,尚未修复。
中厅和后厅前后合抱为一。曾厝祠不设拜亭,因空间限制而省去后天井,将中厅和后厅合抱,又主次分明:中厅小(进深3.5米),面积约为42.7平方米,后厅大(进深4.8米),面积约58.6平方米;中厅主柱为方柱(高3.3米),后厅主柱为八角形柱(高3.3米);中厅梁架为简朴形制,后厅则为常制的“三载五木瓜”格局。这在潮汕地区传统祠堂中也是极为少见的。
后厅神龛由三块并立的巨型石板构筑而成。这三块独特的石板,正面齐平,同高约2.8米,总宽2.9米,中间石板厚0.44米,两侧石板厚均为0.3米;中间石板为神椟石,其上半部为高约1米的凹肚神椟,竖刻楷书“皇清 钦赐建坊祠祀旌表节孝曾母陈太孺人禄寿位”,下半部为雕狮脚底座,神椟石板四周饰以人物花鸟石雕图案;两侧石板正面为巨幅福寿人物浮雕图案。或许因为这一特殊巨制,“破四旧”时龛石才没有被人们轻易搬动而得以保存,今龛石正面被木板封存。
曾厝祠形制独特,是榕城一处弥足珍贵的历史文物。我国古代妇女要受到旌表,须有当地士绅制作其履历并附上相关人事的“甘结”(旧时向官府定的保证书),再层层向上汇禀。往往是“有力之家,尚能上达,而乡村贫穷之人,则多湮没。”曾氏不但受到旌表获准建造“节孝垂芒”坊,而且与自家祠堂并建,成为独具特色的节孝祠坊,可见曾家在当时应是“有力之家”。据载,祠坊主之子曾学思及其父祖三代均为国学生(监生),建祠坊之前曾家有善行义举见载于旧县志。如清版《揭阳县志。乡善》(卷六)载:“曾学思,字大经,在城人,雍正丁未(1727年)设粥以济饥。又助贮谷当社,邑令屡奖之。”曾家富贵且有善义,这为该祠坊的节孝文化增添了可贵的人文内涵和价值亮点。据调查,在广东省现存古代女祠中,榕城曾厝祠是唯一尚存且形制独特的节孝祠(坊),具有唯一性文物价值特点,是一份宝贵的文化遗产。
目前,曾厝祠被用作中山街道办事处南门社区老人活动室。© 2010-2030 m.thinkhoo.com
QQ:3815864 live@antso.com